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体现形式,大要上可分为,写实的、抽象的和意象的三大类。写实的绘画艺术,也叫具象绘画。
20 世纪以前的西方绘画,多是写实主义的。岂论是古典的绘画,还是今世的绘画,都是以经心描绘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主。富厚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写照,发生了许多良好的油画家、版画家。
中国古代最初也主张写形,《尔雅》说:“画,形也。”但不久,顾恺之就提出“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即不光要画得像,还要画失事物的精神面目。
这一点,西方20世纪以前的写实的绘画艺术和中国画形神兼备的绘画艺术的理论大致相同,只是体现形式和绘画所用的工具和质料差别。抽象的绘画艺术,给人以遐想,给人以美感,是能为人们接受的。西方有许多艺术作品,如后期印象派绘画,是一些具有生活情调的抽象艺术,看了同样很是令人神往。
我们阻挡的只是那些荒唐的作品。20 世纪以后,西方绘画由写实主义逐渐演酿成种种现代门户,如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以后,由达达主义所开始的现代艺术,20 世纪50年月生长到岑岭,60 年月开始走向消灭。
达达主义认为:艺术是非理性的袒露,口号是“破坏就是缔造”。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瑞士马塞尔·杜桑。抽象和抽象主义并不是一回事。以中国的画史来说,由彩陶时期到春秋战国,绘画是一种抽象的描绘,它充满了神话理想的形象,但和现代的“抽象主义”迥然差别。
好比,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图形,就是一幅抽象的图形。人面头顶戴着盛饰的三角形帽子,面颊及嘴角双方各衔着两条鱼,面部眉以上、嘴以下都涂上了装饰性色彩。
距离人面正前方,另有一条很大的鱼。它体现什么内容呢?据考证,人面图形是氏族社会部完工员举行宗教运动的化妆形象,面颊及嘴角双方的鱼形纹,可能与图腾纹身有关。
人口衔鱼,约莫是体现了渔猎季节开始时,人们祈求获得大量食物的愿望。这一富有想象力的抽象艺术,表达了原始人对劳动生活的情感和认识。另有许多帛画,塑造的都是充满浪漫主义的神话人物和迷信思想。
它们是反映社会生活中某种看法和人的情感的抽象绘画。意象的绘画艺术,这种绘画是中国所特有的,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的一门艺术。
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结晶,是把书法、诗词与绘画融会在一起的美的缔造。这种形式展现了中国画的本质——意象,是借物象以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是“物我合一”的艺术体现。
什么是中国画的艺术美 差别时代、差别阶级的人们对绘画的艺术美的评价是纷歧样的。以中国的山水画来说,它是在恒久封建专制政治的压迫及一般士医生的自私自利的现实之下,画家想超脱现实、回归自然,为了获得精神自由,借以保持精神纯洁,陶冶情操,排除郁闷而逐步形成的。这是1000 年来山水画所以成为重点内容的原因之所在。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生机蓬勃的新时代。
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应当用时代的看法,正确明白时代的精神,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缺少了艺术,在心灵上便会是一片酷寒的荒原。艺术能激起青少年们无穷的气力,唤起青少年对理想的追求,获得精神世界的升华。
绘画作品的美渗透人心灵之中,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使身心得以娱乐和休息。在这个历程中,绘画艺术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美化了人生,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绘画应当起到如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给人以愉悦美感,陶冶人们的情操。二是给人以教育,使人们生活得高尚、单纯,使人们高昂向上。生活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缔造绘画艺术的源泉。艺术虽不即是生活,但生活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脱离了它,艺术生命也就停止了。
不靠近生活,只是漫无边际的遐想,玩弄笔墨,闭门造车,就画不出鼓舞人心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500 多年的绘画,多是脱离生活,专事模拟,以至于在山水画里,所画的人物,都是穿着宋元时期的衣饰;没有一小我私家是穿明、清朝服装的。脱离生活到了这种田地,可悲可叹!幸亏另有几位僧人逸民造了反,阻挡一味摹仿,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中国画前进了一大步。在浏览和创作中国画时,必须思量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应当看画上是否体现了时代气息。差别时代的人受着差别时代的思想、道德的影响与制约,在审美认识上出现出强烈的差异性。中国古代从晚唐五代开始,妇女以缠足为美。
那时的人物画中,许多是画“三寸金莲”的。如今时代变了,在今天人们眼里它是一种丑态、病态。又如,在山水画点景中,经常画个穿着古装的老头拄着手杖,弯着腰或看山,或独钓。
试想如果今天画一幅河山图,赞美山河多娇,再画一个这样的老头看山,就很不协调了。今天我们接待的是体现康健的,与人民的情感息息相通的中国画作品。
好比画山水,带着对祖国河山优美的情感和艺术体现的欲望去描绘,作品才气给予人一派美妙的壮丽河山。体现生活的作品,要向世界树立一种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为理想而奋斗的民族形象。时代在不停生长,对客观世界要不停认识,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缔造出崭新的有时代的气息的作品。我们阻挡一味在古画中兜圈子,把自己禁锢在昔人们所生活的气氛之中。
我们的生活,既差别于昔人,也差别于外国人。我们应当在自己生活的田园中,去掘客美,体现美。
第二,我们应当看画上是否体现了清新的意境。意境说是中国画美学的本质,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什么叫意境?很难下一个确切的界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发生。如果探究其思想泉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和庄子的美学看法。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气流动、运化,才气生生不息。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生长影响很大。“虚实联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认为只有这样才气真实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是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统一。形象,并不只是有形的形象,而应该是有形和无形相联合的形象。老子、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典艺术中意境的缔造,影响十分庞大。我们在谈论中国画的本质时,经常提到两个观点,一个叫“意象”,另一个叫“意境”。
先来讲讲“意象”。什么是“意”?我们在评论中国书画时,经常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笔断意连”、“立象以尽意”等等。“意”,指的是画家的思想、情感、意念、意义、理想。
“意象”指的是以意成象,成为艺术形象。画家在视察大自然和视察社会历程中,发生了思想情感。
有了新的意念,要创作出有意义的理想作品。于是把客观事物精炼部门集中起来,经由高度艺术加工到达情景融会,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就是意象绘画艺术。好比,同样是描绘黄山风物,有的人照摹黄山,这只能是体现黄山的“象”。有的人不仅视察到了黄山的外形,而且意会到了黄山的气质和生命。
黄山就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飞扬的神情,有雄浑的动势。每一座山有头、有面、有四肢,有脉络。每棵树也像人一样,枝干传情叶传声。
云和水的流动,也像人的情感一样,或汹涌汹涌,或静水微波,或飞流直下,或清泉细流,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把云水的种种自然属性来作为人和生活的象征。
这就是艺术上的“物我两化”。当一小我私家因忘己而随物而化时,物化之物,亦即是存在的一切。人们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
讲的是庄周做梦,梦见自己酿成了蝴蝶,栩栩然飞来飞去,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周。突然一梦醒来,原来自己是庄周不是蝴蝶呀!这一下可把他弄糊涂了。到底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然而,庄周和蝴蝶究竟是差别的,这就叫“物我两化”。
把自己与工具融合为一个,获得因物化而来的全盘美化、艺术化的历程,这就是物我合一的历程。如果把这种境界体现在绘画上,我们所描绘的工具,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到达微妙的田地,这就是以意成象了。另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庄子与惠子在壕沟边游玩。庄子说;“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是鱼的兴趣。
”惠子问庄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兴趣?”庄子告诉他,我在壕沟边上就看出来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庄子是以恬适的情感与知觉,对鱼做了视察,因而使鱼成为美的工具。从鱼出游从容,看出鱼的兴趣。
因此,对鱼做出美的形貌。这也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从这种美的视察,做出美的判断。
如果体现在绘画上,这也是以意成象。“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
在艺术里,感性的工具心灵化了,而心灵的工具也借情感化而显现出来。“意象”是中国美学史生长的结果。到了唐朝,“意象”这一名词,已经被美学家、画家比力普各处使用了。
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领域,标志着“意境”说的降生。什么是“意境”呢?“境生于象外”。
“象”是某种伶仃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某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罗“象”,而且包罗“象”外的虚空。“境”不是一草一木,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
画家的描绘,不要停留在有限的伶仃的物象上,而要突破这有限的“象”,从有限进到无限,以体现宇宙本体和生机。显然,“意境”是“意象”,但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既包罗有“意象”配合具有的一般特征,又包罗自己特殊的方面。
“意境”的内在比“意象”更富厚。在绘画上,要把客观事物最精炼的部门罗致过来,经由集中、筛选、加工、革新,融进自己的审雅观点、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再加上人的思想情感的高度归纳综合,用艺术手法充实体现出来,就成为“意境”。
画家要具有审美的心胸,必须逾越世俗欲念、偏见的滋扰和束缚,保持心田的虚静状态。在虚静之心中才会“胸有丘壑”。苏东坡说“虚,故纳万景”,这样才气感受到优美的事物,才气体现出客观真实的“境”。画与诗是相融合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以诗人的手法作画,可以提高画的意境。
“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亦未知道妙云尔。
”就是说,这是不懂画道的玄妙。心情与画情,也有直接的关系。
一个画家描绘同一个美的工具,也经常体现出同中有异的情思意趣。好比,郑板桥笔下的墨竹,有的清秀飘逸,有的枝叶清瘦,有的坚韧挺拔。对艺术的境界,一定要苦思冥想。“意境”是画家情感的化身。
艺术品没进入意境,是不会感感人的。屈原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有意境的诗。例如屈原的诗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的写境诗句,虚实联合,从有限进于无限。
这样的诗句,可以说就是有意境了。读之,如遇于心目之间,以之入画,画境自开。不妨再引一些昔人诗句,以寄画兴。古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池塘生青草,空梁落燕泥”;“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夕塞山翠重,秋静鸟行高”。
这些诗句,有着何等美妙的意境啊! 苏东坡的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意境博大深远。柳耆卿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淡远阴柔。以之入画,都必须斗胆想象,否则,很难描绘出这样的境界。因此,画家在生活履历的基础上,还必须举行缔造性想象,对深入生活后的影象举行加工组合。
创作出新的形象。生活履历越富厚,学识修养越精湛,缔造性的想象就会越富厚、越优美,所获得的快乐和给予别人的快乐就会更强烈。
我们都知道齐白石画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的是成群蝌蚪顺着清泉畅游而下,给浏览者以充实想象的余地,这正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他的另一幅画《荷花倒影》,画了一群蝌蚪在水中戏逐荷花的影子,亦是意境深远,其妙无穷。第三,我们应当看画上是否体现了生动的笔墨。
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方法是笔墨。它考究笔法和墨法的美。
考究笔情墨趣。中国画考究笔墨,不仅仅因为它是形式美的主要依赖所在,而且也是中国民族特色的标志。
石涛说:“夫画者,形天地万物也,舍笔墨何以形之哉”(《苦瓜僧人画语录》)。道出了中国画的重要组成因素——笔墨。清朝人唐岱也说:“气韵由笔墨而生”(《绘事发微》)。
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完整统一。作品的内容是画家体现在作品中的构想,即画家的思想情感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产物。可是,如果不能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只有想法,而无画法,那就成不了艺术作品。形式直接出现在浏览者眼前,美的形式能转达情感、思想,以美的意境吸引人,使人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有意味的形式能够使人意会到艺术品的内在气力。中国画在体现形式上,以用笔用墨的形式美感见长。1000 多年以来,历代画家缔造了世界绘画中唯一无二的形式美。清新的意境、雄远的气势、幽深的神韵,腕底烟云、胸中波涛,都借助中国特有的笔墨,把画的意境抒写得淋漓尽致。
中国画所用的工具质料与西洋画所用的工具质料纷歧样。西洋画以色彩见长,用的是油彩、水彩、油画笔、水彩笔。画西洋画要求画家有一双对色彩很敏锐的眼睛,要求以色彩为前言,用富厚的色彩表达所描绘的工具。
中国画以线条见长,用的是中国的笔、墨、纸、色。画中国画要求画家头脑中有无穷的诗情画意,要求以毛笔、墨、宣纸、中国特制的颜色为前言,以意成象。
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世界上独立于东方的意境绘画。线条是中国画的“王牌”。
中国画的线不是物体的边缘轮廓,而是画家对物象的感性反映和明确的主观意识的体现。中国画的线条是在中国书法的基础上,有“书意”的线条。它以书法的线,突破形体轮廓线的桎梏,不光用以描绘物象的精神,而且还充实体现出线条自己的形式美感。
因此,中国画家很是重视练笔,把它作为绘画的基本功。练笔就是练书法,依各人的喜好,自选一种或几种碑帖摹仿训练,一般是先练颜(颜真卿)、柳(柳公权)、欧(欧阳询),再练魏碑。
以正楷入手,日久天长,再训练篆、隶、行、草。久之则功力深厚,脱手非凡,笔触刚而不脆、柔而不弱,做到准确用笔,到达遒劲的笔功。字的结体和行笔能够体现出独具的形态美感。中国画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有生命的。
画面上每一条线,都是艺术作品,不容丝毫疏忽。千条万线,以中锋、侧锋,勾、皴、染、点之笔法组成一个和谐的乐章,有起伏、有推让、有疏密、有节奏。
细观每一条线,都应合乎书法的要求。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虫蚀木,真是一波三折,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美在其中。
这种内在的线条美,使人回味无穷。清朝画家黄慎晚年所画的人物,接纳草书笔法勾勒,人物衣褶挺拔飘动,极有风致。郑板桥作画,更是书画联合的典型。
有人赞美他长于兰竹,兰叶尤妙。画画时,提笔挥毫,以草书中的中竖长撇运之,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秀劲绝伦。
他不仅以书法入画,而且以画法入书法,使他的“六分半书”自成一格。有“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之誉。王羲之的字,人称“虎登凤阁,龙跃天门”。画家黄宾虹说王羲之的字“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颜真卿的字“积点成线”,“如屋漏痕”。唐怀素的字圆转而韧,“如折钗股”。
怀素的书法功力是怎么得来的呢?怀素善草书,相传他种了许多芭蕉,常在叶子上边练字,写事后可以抹去再写。他日复一日,重复研习,横竖芭蕉叶有的是。唐朝时的笔头可以掉换,他把写坏的笔头掉换后埋得像一座小山,起名叫“笔冢”。
怀素拿自己写的字向颜真卿请教。颜真卿看到怀素的字写得那样好,很是兴奋,而且说怀素的字是“折钗股”,意思是用力圆转而有弹性,自成一格,他俩今后成了好朋侪。元代赵孟頫也是以书入画。
他在所画的《枯木竹石图》中题诗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要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原来同。”可见,中国画和书法是一脉相通的。
人们说,“直从书法演画法”,“未曾学画先攻书”,这是很有看法的履历谈。关于中国画家以书法入画的故事许多,不胜枚举。写欠好字,就画欠好中国画。
大家明确了这个原理,就要在习字上与练画同步,固然重点放在画上。真能做到以书法的笔用到画法中去,必须有一个较长的实践历程。
我们在画画时,勾勒轮廓是用笔,渲染明暗则是用墨。严格说来,线条最忌死线。线条中要有浓、淡、干、湿、焦的变化,玄色中也不能是混沌一片。
岂论是积墨、破墨,还是泼墨,如若墨中无笔,则成死墨一团。渲染明暗也要应用笔法,不是乱涂。
力图墨由线条生发,笔与墨相辅相成相互渗化,线条中要有墨色条理,玄色用线是墨之大忌。对线与墨,都要注意宁淡勿浓,不要把线画得死黑,把墨涂得无条理。画贵虚静,虚静则不宜太黑,只有注重融合,浓淡得体,才气画得氤氲满纸,气象万千。
本文来源:开云下载app-www.myphamthuydung.com
QQ:401887455
手机:11432253462
电话:077-489417549
邮箱:admin@myphamthuydung.com
地址:辽宁省铁岭市望奎县路傲大楼9021号